欧洲受冰川影响最大的两个地区_2025欧洲进入冰川期
1.所有冰川融化后会再次迎来大型的冰期吗?
2.太阳活动越来越少了,连太阳黑子都很少看到了,地球会不会进入冰河世纪?
3.下一次冰川期在什么时候?
4.地球小冰期即将来临,地球真的会被再一次冰封吗?
5.第四纪冰期是怎么演变来的?
在科学之中,每次大家在谈论地球气候变化的时候,都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球变暖,还有一种是说我们地球并没有变暖,甚至在降温,可能进入我们说的“小冰河”时代。所以,这就让很多人感觉很奇怪,到底我们地球是升温,还是在大降温?
这不,美国4月多地飞雪——特别是美国波特兰市4月飞雪,极其罕见,又有人说我们全球变暖的说法是“错误的”,地球是在大降温之中,这又是什么情况?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讨论下,是不是地球在大降温之中。
根据美国CNN消息指出,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出现了破纪录降雪,该地区位于美国西北部地带。这次的降雪是当地有相关记录以来、首次在4月份出现观测降雪。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称,这个地区上一次出现可测量的降雪,也就是有记录以来最近的一次降雪,还是在82年前。
所以,这是美国波特兰82年来首次降雪,并且降雪的强度还不低,市区都记录到了2 英寸(约5厘米)的降雪。俄勒冈州部分地区的积雪厚度将达到30至60厘米,相对罕见。除此之外,在比弗顿、泰加德-图拉丁和温哥华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雪。
当然,这次降雪还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在突发性的降雪之下,有超过77000用户家中停电,West Burnside Street、Northwest Skyline Boulevard、Southwest Capitol Highway 的部分路段和西北康奈尔路等区域全部关闭,道路中断了。所以,这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地区不常降雪,一出现降雪就出问题。
同时,根据气候监测情况来看,随着气温下降,该地区的降雪可能还会持续。所以,可能导致该地区出现更加罕见的降雪。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难道我们地球真的已经在大降温了,地球的气候转变“新阶段”已经出现了吗?难道科学家普遍认为的全球变暖是真的“假的”了?我们看下就知道。
当然,对于地球大降温,要进入小冰河时期,这是在全球变暖说法之下,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的确,曾经不少的科学家或者研究机构说,地球要进入小冰河。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在2015年的时候,人民网指出了一则消息“2030年太阳将休眠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就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
这是来自“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来自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研究团队通过针对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给出的地球进入小冰河的结论。这一份报告明确说明了,太阳出现了“双层现象”。
那就是一个靠近太阳表面,另一个深入太阳的对流区——的发电机效应,通过模拟显示,当这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完全互为镜像,就会破坏太阳的稳定性,出现近乎相互彻底抵消的状态。
从而引发太阳活动的出现减弱,预计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所以,这项研究说明了地球大降温可能出现。
难道美国多次罕见飞雪,真的就是地球在“大降温”了,要进入小冰河?首先我们来解答这个研究团队说的太阳活动情况。
扎尔科夫的研究团队发现,预计在太阳活动的第25周期——该周期的太阳活动在2022年达到峰值,这就是一个问题所在。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会儿就在经历太阳活动的一个新时期——11年的新活动周期。根据太空监测情况来看,这一个周期是在2019年进入的,也就是新一轮活跃期的起步阶段,而2022年正是太阳活动往极大值时期发展。
这说明什么?太阳的活跃程度是在上升,并且今年美国星链卫星公司,几十颗星链卫星被摧毁,就是因为太阳活动带来的。
本轮预计是太阳的极大值时期——预计是在2025年前后太阳活动将达到高峰。而扎尔科夫的研究团队认为预计是在2022年达到峰值,那说明什么?
他们模拟的数据存在问题。所以,直接可以说明他们说出的太阳活动周期出现问题了。那么地球在2030年进入小冰河的可能性就小了。但是,按照预计的周期来看,在2025年后,就会往极小值时期发展,那意味着活动地会减弱,这是一个趋势。
所以,从这个基础性的数据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预计2030年太阳将休眠地球进入小冰河期的可能性不大了。那到底,地球有没有大降温,是不是在进入小冰河时期了?
从我们已知的情况来看,地球大降温的可能性是没有的。而地球仍在持续变暖之中,这是用数据给出的“肯定性”说法。
例如:2021年,尽管拉尼娜现象改变了天气模式,抑制了全球气温。但是2021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仍然达到14.7摄氏度,是最热的拉尼娜年份之一,同时也是史上排名第6的最热年份。
同时根据NOAA、NASA的报告显示,近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40年前高出约1.1摄氏度。美国研究者认为,早期迹象也表明了,地球升温正在加速,2022年将跻身最热的十个年份。所以,地球并没有大降温。
那美国出现罕见降雪又是什么情况?其实就是美国的正常气候转变,在美国阿拉斯加湾出现了一个“冷涡”,并从加拿大向南下走动,结果这一波冷空气直接与美国内陆暖流对接发展,加上形成了50英里/小时的内陆大风。
直接形成了水汽充足的条件,所以引发了美国多地出现罕见的降雪。当然,这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的迹象,所以维护气候是未来的关键。
整体上来说,气候的复杂化已经在全球出现,而美国这次出现罕见的降雪,也说明了进行气候的改变已经刻不容缓了。包括在去年,美国出现罕见的高温,就是气候变化带来的。
而今年可以说美国高温还未到,出现了罕见的降雪,也说明了气候的复杂化,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当然,再次强调一下,地球的变暖仍在发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降温,要进入小冰河时期,所以大家不要误解了。
所有冰川融化后会再次迎来大型的冰期吗?
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
自从地球诞生至今,每隔数万年左右,地球上的气温就会经历一次温暖期与冰河期的循环。根据地质学上的资料,在80万年内就发生了30次以上。两次冰河时期之间,地球的气温较暖和,称为间冰期。因此,地球的气候是以缓慢的速度逐渐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 其中最著名的,时间较久四次冰河时期,其名称列于下: 鄱阳冰期 137-150万年前 大姑冰期 105-120万年前 庐山冰期 10-32万年前 大理冰期 1-11万年前 冰河时期来临时,会使得全球气温下降,每次冰河时期,南极的温度会比现在的温度下降摄氏约11度左右。由于大量的海水结冰,因此会使海平面缩小,陆地面积扩张。同时热带与亚热带的面积也会缩小。 地球的气候不断重复冰期与暖期的循环,严寒的冰期大约持续10万年后就会出现1万年的暖期。目前地球正处于暖期,并已经持续了大约1.5万年。现阶段的暖期与以前最大不同就是目前处于忽冷忽热的跳跃期。因此,科学家认为,根据跳跃的非线性规则来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人类没有理由忽视全球可能突然变冷的警告。欧洲可能将是地球上最先变冷的地区。
历史上第一次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
大约是人类刚出现在地球舞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场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覆盖。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南北两极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热量的,所以两极的温度升高就会相应的造成全球气温失衡,也就是说温度下降.
上一次冰河时期是在5万多年以前,因为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闷热,陆地动物都适应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温,最后两极温度失衡造成全球温度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可是对于许多恒温动物来说哪怕生存环境气温下降10度,那也是致命的.
顺带一提,人类的祖先在5万年前因为已经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所以度过了那段时期.
全球四个主要冰河期(Ice age)
国外冰期名称 中国冰期名称 距今发生年代(万年) 地质年代
古萨(Guniz)冰期 鄱阳冰期 137-150 侏罗纪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垩纪
里斯(Riss)冰期 庐山冰期 10-32 第三纪渐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纪更新
下一次冰川期在什么时候?
国《发现》杂志撰文说,有迹象表明,第五纪冰川期即将来临。此前,一些加拿大科学家在经历了1996年的大风雪以后也公开宣称,地球已经踏入了一个新的冰川期。与此同时,美国一家电视台的科学频道也暗示说:地球在197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了第五纪冰川期。
2001年,美国中西部到大湖地区经历了一场由于蜜蜂大量减少而造成的灾难。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农民普遍抱怨,因为可恶的冷冬,蜜蜂都冻死了,结果使得他们的农作物因授粉不充分而大量减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第五纪冰川期的表现。
地球经历的四个大冰期
为什么要把地球经历的下一个冰期叫做第五纪冰川期,第五纪冰川期的到来会给地球造成什么影响?要想解开第五纪冰川之谜,就要先从地球经历的四个大冰期说起。
冰川学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我们的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温室效应与冰川期
目前,地球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后期。最近一次冰川广布的情况是在1万多年前结束的。此后,气候总的来说在逐渐变暖,冰川逐渐消融,规模变小,现在冰川的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10%。观测的结果告诉我们,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在1876—1934年间面积减少了15%,较大的冰川缩短了1—3.5千米。喜马拉雅山上的绒布冰川,冰舌中部近百年来减薄了约50米。但也不是直线下降,仍有时冷时热的变化。不过,从长期来看,总的趋势是变暖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目前不是大家都在关注“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吗,那么地球到底将会越来越热,还是越来越冷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短暂气候变化,它与地质历史上的冷暖变化比起来是极其微小的,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对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产生不了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温室效应无足轻重了,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短期气候异常,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冰川期生物的命运
第四纪冰川期的来临,导致了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前存在一个比较长的间冰期,那时气候温暖,环境适宜生物生存,可以说是一个很舒适的“太平世界”。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物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其适应性就逐渐变差,甚至退化,结果在大规模冰川来临的时候,很多物种便走向灭绝。比如现在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长毛象,就曾经大量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来临之前的间冰期。同时,在冰期里部分物种灭绝,也会有新的物种诞生,比如地球上最高等生物———人类,就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诞生并进化的。
但是,正如第四纪冰川期中大量动物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灭绝一样,人类似乎也正面临生死挑战。最近有美国专家称,人类进化正趋于停止。若果真如此,这对人类本身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停止进化就是退化的开始。如果人类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肌体的抵抗能力,而只满足于享受“舒适”的自然环境和......>>
下一次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
冰期成因
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但至今没有得到令人感到满意的答案。归纳起来,主要有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成因说。
天文学成因说
天文学成因说主要考虑太阳、其他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太阳光度的周期变化影响地球的气候。太阳光度处于弱变化时,辐射量减少,地球变冷,乃至出现冰期气候。米兰科维奇认为,夏半年太阳辐射量的减少是导致冰期发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黄赤交角的周期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黄赤交角指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它的变化主要受行星摄动的影响。当黄赤交角大时,冬夏差别增大,年平均日射率最小,使低纬地区处于寒冷时期,有利于冰川生成。
地球物理学成因说
地球物理学成因说影响因素较多,有大气物理方面的,也有地理地质方面的。①大气透明度的影响。频繁的火山活动等使大气层饱含着火山灰,透明度低,减少了太阳辐射量,导致地球变冷。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运动造成陆地升降、陆块位移、视极移动,改变了海陆分布和环流型式,可使地球变冷。云量、蒸发和冰雪反射的反馈作用,进一步使地球变冷,促使冰期来临。③大气中CO2的屏蔽作用。CO2能阻止或减低地表热量的损失。如果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到今天的2~3倍,则极地气温将上升8~9℃;如果今日大气中的CO2含量减少55~60%,则中纬地带气温将下降4~5℃。在地质时期火山活动和生物活动使大气圈中CO2含量有很大变化,当CO2屏蔽作用减少到一定程度,则可能出现冰期。
下一次目前不能预测
下一次冰河时期什么时候来?
目前公认标准的冰河时期循环周期成因的「日晒理论(insolation model of glacial cycles)」,是塞尔维亚天文物理学家Milutin Milankovitch于1912年提出:冰河时期是因抵达地球的太阳光量变化所致,而引起太阳光量变化的主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一周期性的平缓变化。不过,日晒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史前气候约41000年的变化周期,但却不能解释现在有观测到的10万年气候变化周期;此外,这个理论还预测有个40万年的变化周期,却不曾观测到。
冰川时期是什么时候啊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冰川时代
在地质史上,冰川曾多次滑过地球表面,冲击刻画过大地,形成许多湖泊和沼泽。最近的一次冰河时代发生在大约20亿年前。在加拿大南部,从东向西绵延1000英里的地面上,有一系列原始冰川的沉积物。这块最早的加拿大冰原,想必至少有1000英里长、1000英里宽,数千英尺厚。最新的证据表明冰块曾流到美国北部,至少进入了米歇根地区。
科学家们认为在南非、印度中部和澳洲西部发现的冰河沉积物与加拿大南部的冰河沉积物属于同一个时代。如果是这样,那么20亿年前的冰河时期想必非常广泛,并且延续了数百万年。从那以后,地球经历过若干次冰河时期。
大约在后10亿年当中,地球至少经历过6个主要冰河时期,每次发生的间隔大约为1.5亿年,每次都持续大约5000万年。至于为什么要有这种周期性的冰河时代,这是地球史的难解之谜。科学家们提出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从洋流的改变到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没有哪一种理论站得住脚,令人信服。很明显,冰河现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看来是肯定的,地球目前仍然处于冰河时代。
冰川期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含糊不清。通常这一说法指的是地球上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了一二百万年的那个时期。这些时代通常以一系列冰川前进或间冰期(冰川停止前进、溶化、后退)为标志。但是,地质学家所说冰河时代是指全球变冷的那段时间,可能延续了几百万年。前面提到的5000万年的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冰河时代。很明显,在一个冰河时代里可能、也确实发生过几个冰川期。
最近这次冰河时代大约在6500万年前开始,好像刚巧与白垩纪的大灭绝联系在一起。大量的证据表明地球曾与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相撞,后者的残余部分飞向外层空间,撞击造成的森林大火发出的大量烟尘弥漫了大气层的低层,挡住了阳光,结果使地球的温度急剧下降,并产生大量酸雨。这样,仅存的恐龙灭绝了,3/4现有植物和动物物种死光了。这次相撞还可能多少改变了一下地球的运行轨道,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总保持这种温度较低的状态,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地球可能恢复到中生代适于恐龙生长的较热的气候。
冰河时代的开始是个缓慢的过程。大约在6500万年前南极开始形成冰川,冰面越来越大、变小、又扩大,逐渐形成厚厚的隆起的冰原。大约到2000万年前,冰面覆盖了整个南极大陆,这个过程现在仍在继续。大约到1200万年前,冰川才开始扩散、移动,并覆盖了阿拉斯加山区。在冰河时代,格陵兰冰川比较年轻,因为这块大陆直到大约300万年前才被冰川覆盖。
时光已经进入了新的冰川期,地质学家们称之为更新世。大约在200万年前大量冰川开始向前移动,有时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1/4,厚达数千英尺。在这最后一个冰冻时期,冰川由于至少有4次溶化,因此,出现了几度前进、几度后退的现象。现在人们开始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冰川在下一次推进时总比前一次更凶猛。最凶的一次大约发生在5万年前,到1万年前停止。每当出现间冰期,全世界的气候就平均变暖,比现在还要暧得多。通常间冰期要持续好几千年。即使在最后这次冰川推进的高峰期,也有过若干次停......>>
冰河时期 温度是多少
1、全球进入冰河期气温降低6度
2、冰河时期,是指极地冰幅盖大陆的时期。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变得非常冷,两极和山上的冰覆盖了大片陆地,称为冰河时期,时间可延续超过一百万年。冰河时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组成,每次都使得冰盖前进或后退。一万八千年以前左右就发生过一次冰河作用。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寒冷的冰期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亿,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0 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时期[2]。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3]。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4]。
“冰川是气候的产物”,这是冰川学界的流行说法。那么,气候又是什么的产物呢?笔者的说法是“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变化在大气圈中的反映”。冰冻圈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可以说“气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产物”。当然,气候的主要部分应该是地圈(包括壳、幔、核)的产物,因为地圈占地球系统总质量的99.9%。冰川与气候的关系紧密,它们同时受地圈变化的制约,人们甚至可以说“冰川和气候同是地圈变化的产物”。地圈的变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约,笔者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宇宙磁场与地核磁流体的电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层各系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与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5]。
冰川期: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广大地区被冰雪覆盖,许多物种如剑齿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种如大熊猫、水杉等只在极少地区存活下来![6]
冰期标志摺叠编辑本段
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在中、高纬(包括寒冷的冰期极地)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时的气候表现为干冷。冰盖的存在和海陆形势变化,气候带也相应移动,大气环流和洋流都发生变化,这均直接影响动植物生长、演化和分布。
第四纪冰期以后,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时期叫冰后期。此期气候仍有过多次低量级的冷暖波动,如距今4000~6000年期间曾出现的较明显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扩展前进,被称为新冰期。
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的冰川推进出现在1......>>
太阳活动越来越少了,连太阳黑子都很少看到了,地球会不会进入冰河世纪?
地球经历过数次冰河时期,目前地球处于开始于25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河时期。而在冰河时期中,会有冷暖两个阶段交替出现。当冷的阶段出现时,大陆冰盖会大幅度向赤道延伸,我们称之为“冰期”;而当暖的阶段出现时,冰盖仅出现在极地地区,我们称这个阶段为“间冰期”。在冰河时期,冰期和间冰期是交替循环出现的。当前,冰盖仅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地区,气候温暖,因而地球是处在间冰期。根据对地质的观测,目前的间冰期开始于1.14万年前,而过去的历次间冰期一般持续2-3万年,冰期一般持续7-8万年。当在冰期时,全部冰川是不可能融化的。但也不是所有的间冰期中全部冰川都会融化,只有当全球温度足够高才会。
冰期的出现和所有冰川融化并没有直接联系,间冰期过去了就是冰期,这是过去反复出现的现象。目前关于冰期的出现还没有定论,但是以下几点科学家们的共识:地球大气的组成,板块运动,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地球轨道变化,大规模火山爆发,大陨石撞击等会造成这些现象。现在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全球变暖现象,这个现象会加速地球的上冰川融化,但是这个现象会不会使两极以及山岳冰川彻底融化还没有结论,因为目前还无法预测全球变暖最终会使地球温度上升多少度,目前我们做的预测仅仅根据过去几十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来预测未来温度会上升多少,但是未来我们还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还不知道。
下一次冰川期在什么时候?
太阳活动越来越少了,连太阳黑子都很少看到了,地球会不会进入冰河世纪?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目前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间隙期,而且他已经接近尾声,大概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有288天没有太阳黑子,连续40天没有黑子,大概在12月25日的时候,太阳南半球出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预示着第25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到来,并有望在2025年7月达到顶峰。
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研究人员警告,地球可能会进入一个“小冰河时代”。一项新研究称,2020到2030年间,太阳周期会相互抵消。科学家说,这时一个叫“蒙德极小期”的现象出现。1646到1715年出现时,它被描述为小冰河时代。当时,它使伦敦的泰晤士河结了冰。太阳周期的新模型对太阳11年“心跳”内的不规则活动作出空前准确的预测。它充分利用了两层太阳区域的“发电机效应”。一层接近太阳表面,另一层在太阳对流区的深处。
根据万伦蒂娜-扎科娃教授在兰迪德诺市举行的国家天文学会议上提出的结果,太阳周期新模型的预测显示,相比上一次开始于1645年的小冰河时代,21世纪30年代的太阳活动将减少60%。太阳周期的新模型对太阳11年“心跳”内的不规则活动作出空前准确的预测。
为什么太阳会产生黑子呢?这主要是由太阳的结构和物质构成决定的。太阳整体上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构成结构,其中内部结构分为核心、辐射和对流区域。这个核心领域是太阳内部发生核聚变的地区,是太阳能的来源。外部结构主要是太阳的大气层,主要分为光球层、色型层和日冕层。其中光球层的温度只有摄氏4500 ~ 6500度,这个圆圈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
随着太阳大气层的上部进行,温度也迅速上升,到达日冕底部,温度上升到100万摄氏度。太阳黑子的发生出现在光球层。太阳表面的温度和物质密度与内部温度和物质密度大不相同,因此太阳内部和外部之间总是会发生物质和热量的传输、对流和扰动,还会引起太阳磁场的变化。
地球小冰期即将来临,地球真的会被再一次冰封吗?
有研究表明,大冰期的出现周期大约为1.5亿年,而最近的一次距今仅有200万年,所以人类仍有1.48亿年的时间才能迎来下一次大冰期。
在地球的40多亿年的历史中,地球的暖和冷总是交替出现,地球也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的一次是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那一次地球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猛犸象等多种生物灭绝了。
科学家们对于古代气候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大约7.17亿年前,一次神秘的事件使得地球陷入一种“雪球状态”,引发了一次全球性冰川效应。
冰河期的气候环境
完全不适合动物的生存,就别说是养尊处优的人类了。一旦地球再次进入大冰河期,人类能否继续繁衍都是问题。
小冰河期作为大冰河期的弱化版,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比现在更冷、但比毁灭大量动植物生命的大冰河期更暖和的时期。小冰期的形成周期大约为1500年。
关于小冰河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大部分科学家都将其归因于地球轨道的摆动,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公认的天文资料能够给出全面的解释。
第四纪冰期是怎么演变来的?
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冰封期,而且现在全球气温因为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而不断升高,南北两极冰川的面积因为温室效应而不断的减少,所以应该不会再次出现冰封时代。
街头巷尾都在热议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河期,是因为今年欧洲出现的极寒气候引起的,再加上一些人听风便是雨的心态便出现了小冰河期的传言。现在的科学家也已经表示,只凭欧洲冬季的极寒天气就预言小冰河期的到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距今最早的一次冰期发生在大概一百万年前,地球进入冰川期,广大地区被冰雪覆盖,许多物种如剑齿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种如大熊猫、水杉等只在极少地区存活下来。
历史上记载的地球史上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严寒使得地球上一大批动植物灭亡,对生态链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每一次严寒发生过后,都会出现新的物种,重新开始构造新的生态链。
最近的几年时间里面,科学家们发现了太阳黑子有些异常,因为最近几年太阳黑子开始慢慢冷静下来了,不像以前那么活跃。天文学家此前还对太阳进行观察,发现太阳的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白化”了,这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小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些原因对地球温度的影响并不会很大,据说温度的变化在0.2到0.5摄氏度左右,而且持续的时间大概在10年到20年左右,不会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所以不用担心会不会因为冰川世纪而导致生物灭绝的情况。
第三纪末,气候开始转凉;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南转移,使高纬度和高山地区进入冰期,并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
第四纪冰期的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一直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在内的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下达到较低的位置。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范围,不仅包括东北、西北、西藏和西南等地的山地和高原,而且波及东部山区和山麓平原。
这次大冰期,至少可分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在最大的一次冰期中,全球大陆有32%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大量的水分停滞于大陆上,致使海面下降约130米。
在第四纪冰期中,气温比现在低3~7℃左右,雪雨降量也比较大,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就是中低纬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
但是,并不像灾变论者所说的那样,生物会全部消灭。相反,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原始人类是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中,经过同自然界严寒的条件作激烈斗争,发展成为现代人。
进入全新世,气温一度较高,可能高出现在6℃。竺可桢提出中国最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仰韶文化期,华北平原盛长竹林,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距今3000年前,出现第一次寒冷期;距今2000年前,出现第二次寒冷期,以后有一个明显的暖期,当时气温高出现在2~3℃;到14世纪~19世纪中叶,其中在公元1700年时出现历史时期的最低温。到19世纪中叶,气温又转暖;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部气候有转凉的趋势。
那么,地球上今后的气候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杨怀仁根据第四纪后期气候的变化特点和近年的环境变化提出如下推测:21世纪全球气温将上升,因此海平面升高是最主要的。这对于今后人类的生活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北极的冰川将会明显的融化,大气环流随之改变。有些地区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也会增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反,各地气候反差很大。而南极洲的冰川可能较为稳定,暂时不会有明显的融化,从而加强了南北两半球气候的不对称性。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了,在这数十亿年里,地球经历过很多变化,曾多次出现由海变陆,或由陆变海的过程。伴随着这些变化,地球上也出现了生物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命的起源的各类说法是怎么样的?
生命的神造说
创造论否认一切的事物是自然形成的说法。它认为哪怕是正在呼吸的空气,也是需要被创造才得以产生。目前人类正在面临各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被破坏而带来的各种灾难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驾驭更是感到无能为力。人类无能为力的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唯有依靠神。这不是愚昧,而是人的本能就是这样。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在中世纪的西方,《圣经》描绘的上帝,就有七天造万物之说。这是在中世纪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
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宇宙初始之时是无边无际混沌的黑暗,只有上帝之灵穿行其间。上帝对这无边的黑暗十分不满,就轻轻一挥手说:“要有光”,于是世间便有了光。上帝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不久亮光隐去,黑暗重临。从此,世界就有了昼与夜的交替。这是上帝创世的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看到天空中依旧单调乏味,显得很不痛快,他便说:“天空中要有星体的运转以区别昼夜限定时节。”于是,天空又布满了星辰。
第三天,上帝看到大地混沌,便说:“要有苍穹把水隔开。”于是,天空把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天上,称为云;一部分在地上,汪洋一片称为水。
第四天,上帝说:“天下的水应聚集在一起,使旱地显露。”于是,水便汇聚起来,旱地显露出来。上帝称旱地为“陆”,称聚水的地方为“海”。上帝又说:“陆地上要生出草木,生出能结籽的蔬菜和能结果的树木。”于是大地生出了草木,出现了各种瓜果蔬菜,籽实累累。整个大地生气盎然。
第五天,上帝说:“水中要有众多的鱼,天空中要有无数的鸟。”于是,世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鱼和飞鸟。鱼自在地畅游在水中,鸟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上帝又说:“地上要有各种动物。”于是,大地上出现了各种野兽和昆虫,野兽在地上奔跑自如,昆虫飞舞在花草中。
第六天,上帝看到阳光明媚,大地辽阔,世间一片姹紫嫣红,兽跳虫跃,鱼游鸟鸣。上帝十分满意,便高兴地说:“我要照我样式造人,让他管理地上的万物和走兽。”说完,上帝便用泥捏成一个泥人,并朝泥人吹了一口神气,人便在上帝的手里诞生了。上帝看到天地万物井然有序、生生不息,他造的人英俊健壮。他感到很满意,便在第七天休息下来。
后来,人们按照上帝造世的时间,也把每周分为7天,6天工作,第七天休息。或是5天工作,第六天做自己的事,第七天休息。并把每周的第七天称为“礼拜天”,用来感谢上帝造世的功德。
这种神造万物的说法,是我们的先民对于自然想象不理解的一种解释。在我国也有盘古开天地的说法。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巨人盘古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9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1尺,天空就随之增高1尺,大地也增厚1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1丈,天空就随之增高1丈,大地也增厚1丈。
经过18000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
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事实上,在各个民族的初期都有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这是远古先辈们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自我解释”。而现在,创造论已经被证明为是一种荒谬的解释。
这种解释的根源是类比于人的制造能力,以及对概率论的错误应用。比如某宗教徒用手表自我形成的概率为零必然有造表者来证明人是被创造的。这种推理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不懂得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现象(如雪花、沙丘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形成某种规则的形状,这显然不是被某高级主体有意制造的,而且也不能用概率论来推断)。生命体的最根本特征是自组织的,不是被制造的。
现代科技使人类拥有了非凡的制造能力,但却对更多的生命问题无能为力,原因也在于生命是自己组织的而不是被制造的,即便制造能力再大也无能为力。
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
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几乎与神创论有着同样古老的历史。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例如蛙可以从泥中长出,蛆虫可从腐肉中生出。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哈维、牛顿等大学者都坚信这一点。我国古代也有“腐草化萤”、“腐肉生蛆”、“白石化羊”等说法。在科学极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根据“亲眼所见”得出“自生论”是很自然的。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它在反对宗教的上帝造物的思想中,曾起过积极作用。
路易斯·巴斯德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实验才最后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根据他的发酵研究认为,生物不可能在肉汤或其他有机物中自然发生,否则灭菌、菌种选育等就都是无意义的了。巴斯德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来自无生命的物质。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
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孢子)。这个实验现在看来十分一般,也很简单。但它首次证明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巴斯德据此否认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发展来的可能性,并断言生物只能由同类生物产生。
然而,巴斯德不清楚最初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生命起源的热泉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众多生物中,人们都是围绕着食物,将不同的生命体联系在一起的,构成所谓的“食物链”。当然,构成这种食物链的基础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又通过光合作用,把氧、碳、水化合成有机物质,这样动物们就可以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形成了“光合食物链”,从而在地球的表面构成一个不连续的圈层——地球生物圈。很显然,地球生物圈的存在,是以太阳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而大洋深海底的“热泉口”生物群落的发现,动摇了人们传统的“光合食物链”的理论基础。在此之后,人们在6000米深的岩芯中,也发现了微生物生命的原形痕迹。于是,有人便提出,在地层深处,可能存在一个由微生物组成的并不依赖于太阳光能和氧的新生命世界。这就是一度被学者们称之为可能存在的“地下生物圈”的假说。由此可以推理得出,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洋底热泉处的生命群落,可能是“地层下生物圈”生物的外露部分。当然,这种假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但是,深海热泉生物群落的发现,不仅是生物学理论的突破,也为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可能存在生命现象,提供了研究的信息。这就是生命起源的热泉生态系统学说。
蛤类
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发现了几处深海热泉,在这些热泉里生活着众多的生物,包括管栖蠕虫、蛤类和细菌等兴旺发达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生活在一个高温(热泉喷口附近的温度达到300℃以上)、高压、缺氧、偏酸和无光的环境中。首先是这些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的能量去还原CO2而制造有机物,然后其他动物以这些细菌为食物而维持生活。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它们一般位于地球两个板块结合处形成的水下洋嵴附近。
也有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源自火山喷发。多年来科学家在研究火山岩石时都会发现,在火山岩石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有机物。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火山岩石表层的有机物诞生于火山喷发时火山口上方炙热的蘑菇云中,并由此得出了亿万年前的火山作用有可能会导致原始生命的出现的结论。在火山喷发时,火山口内的气体温度高达1200℃。当这些气体冲出火山口融入火山口上方的蘑菇后,气体的温度会降至150~300℃。在这一过程中,蘑菇云中的氢、氧化碳和起催化剂作用的磁铁矿之间会发生剧烈反应,生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但是,在数十亿年前,地球的含氧量却要比现在少得多,火山喷发时所生成的蘑菇的温度也比现在高大约200℃。这种条件非常有利于蘑菇云中的多种物质之间发生更加复杂的化学反应,合成有机聚合物和氨基酸。这些物质落到地面,经过多年的相互作用后,便可合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核糖核酸分子,从而使原始细胞的出现成为可能。
热泉生态系统之所以与生命的起源相联系,主要基于以下的事实:
(1)现今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2)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CH4、H2和CO2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以原核生物为主体的热泉微生物群落代表了生命起源之后第一个完美的地表微生物生态系统,生命可能在40亿年前起源于地球浅层岩石圈的某处,而热泉和海底“黑烟囱”正是地球生命从地下向地表扩展的窗口。地球早期“稳定”的地下环境和地表“恶劣”环境的转换形成了一个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强烈的梯度,这一环境巨变的选择可能导致了早期生命在35亿年前快速分异和进化。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因此,这些喷口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这一学说的代表是美国科学家米勒。他在实验过程中,把生命起源的4个阶段十分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他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3)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
(4)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所使用的能量大小,不同气体的配合等虽然都产生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因为他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是原始的大气层,所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米勒本身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生命起源相距仍很遥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